搜索

军史谜团:国军有五大主力,为啥唯独74师的覆灭过程“家喻户晓”

发表于 2025-04-04 11:58:44 来源:一站新闻网

对军史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,在解放战争时期,国军曾有五支战力最强、装备最精良的主力部队,这五支主力分别是新1军、新6军、第5军、第18军以及第74军(74师)。不过,要是问国军这五支主力部队都是如何覆灭的,怕是大部分人都说不全,当然,覆灭于孟良崮的74师,其过程基本上是人人皆知的。所以问题就出在这里,同样是国军主力,为啥74师的覆灭过程能做到“家喻户晓”,其他几支部队的覆灭反而存在感不太强呢?下面,我们就聊一聊这个问题。从某种程度上来讲,74师不仅是覆灭过程“家喻户晓”,其本身的名气,就远超国军五大主力的其他四支。为什么这么说呢?举个例子,很多人都知道74师的师长是张灵甫,但若是问其他四支主力部队的长官是谁,估计能一口气说全的人不多(精通军史者除外)。而出现这种情况,有两个原因。首先,是74师这支部队,是交战双方都认可的精锐部队,换而言之,其并非那种自吹自擂,只是单方自我标榜的所谓精锐。自1946年74师出南京一路北上之后,可谓是风头无两,其与我军多次交手,而取得的战绩非平即胜。先是出奇兵拿下两淮,之后又前后两次激战涟水并最终胜利,期间还击败了华野三大主力之一的六纵(即王必成的六纵),包括淮南、淮北、苏中、苏北等地乃至山东部分地区,均被74师占领。如此强悍的战力,就连粟裕都评价74师是王牌,而王必成本人更是因败给74师而恨得咬牙切齿。至少在孟良崮之前,74师是在华野眼中一个极其难啃的硬骨头,这一点是不可否认的,当时华野上下,包括陈、粟两位在内,没有一个人敢轻视74师。正因为如此,74师的名字自然就在口耳相传间越来越大,而反观国军其他4支主力,虽说也有部分战绩,但却达不到74师这种程度,所以名气上就要小上一些。除了曾有过一系列耀眼战绩之外,74师在如今依旧有不小名气的原因,是其覆灭过程与国军其他4支主力有着很大区别。拿新1军来说,这支原本有着“天下第一军”之称的精锐,曾经击败过号称“丛林作战之王”的日军第18师团,但自打进入东北战场后,因内部的矛盾导致其战斗力直线下降,仅四平之战,全美械化的新1军就被歼灭多达6000余人,三个师直接缩减为2个师。单就当时我军与新1军的装备水平差去看,这显然是无法想象的,但我军却做到了,足以说明那个阶段的新1军,已经出现了严重的问题。而在此之后,新1军不仅没有扭转颓势,反而加入跌落,不仅兵力被东野大量歼灭,更是左右突围不成。最终在辽西平原,新1军迎来了末路,在那场规模空前的“大乱战”中,新1军被东野“以乱治乱”,来回穿插后稀里糊涂的被冲垮直至剿灭。从这个过程中就能看出,新1军在后期所发挥出来的战力并非其全部,因为一系列原因导致其最终的覆灭显得颇为窝囊。当然,这并没有轻视我军的意思,我军在消灭新1军的过程中所展现出的作战力和准确抓住战机的敏锐度,是最终将其歼灭的关键,但若是单纯就新1军覆灭过程来说,其走向覆灭的的确确是有些窝窝囊囊,换而言之就是死的稀里糊涂。同样,新6军(廖耀湘部)也是如此,锦州战役之后,廖耀湘在东野大军布下的天罗地网中已经乱了阵脚,左冲右突不得,最终在胡家棚被东野端掉指挥部,至此,新6军也如新1军一样走向覆灭。至于第5军和第18军,这两支国军主力,覆灭过程可以用“有心无力、抱恨归天”来形容。1948年12月,第5军被华野围于陈官庄,彼时该军下辖的45 、 46以及200三个师,虽说在之前的战斗中折损了部分兵力,但整体建制仍在,且战力也不容小觑,加上有精锐装备加持,因此完全是有一战之力的。但在华野铁桶般的围困下,纵然该军有一战之力,可长达40多天的无法突围,必然让该军陷入补给困难的境地,而这就成了不断消耗其战力的关键。最终,在49年1月初,华野一个总攻就将该军击溃,被廖耀湘视为宝贝的200师在突围过程中被歼,剩余的两个师大部投降。18军境遇基本上与第5军如出一辙,在48年11月25日被我军围困在双堆集之后,黄维曾多次尝试突围,但始终未能成功,就这样在围困之中,被华野、中野不断对其消耗,且供给中断、援兵无望,最终大部被歼。也就是说,第5军也好,18军也罢,在我军的巧妙战术下,都未能有机会展开硬碰硬的正面决战便走向了覆灭,而这也是黄维为啥在被俘后一直不服气的原因所在,口口声声嚷嚷着“各退三十里再打一次”。但正所谓上兵伐谋,其下才是攻城,能将其击败就已经说明了问题。总的来说,新1军、新6军以及第5军和第18军,其最终的覆灭,是在战场局势基本已定的情况下走向覆灭的,就当时这四支部队面对的形势来看,称得上是回天乏术,所以其覆灭也是必然的结果。但74师的覆灭过程,却明显不一样。74师在被围于孟良崮之际,首先国军当时在军事上是呈现上升趋势的,即便在不久前经历了我军鲁南和莱芜的打击,但不可否认的是,当时国军整体相较于我军是占据优势的。并且,在整个孟良崮战役里,74师差不多从头至尾都在与我军正面硬碰硬,尤其是在战术方面,74师所展现出来的军事素养相当之高。1947年5月12日,74师在张灵甫的率领下,一路朝坦埠方向猛攻,而这里是华野指挥中枢所在,在74师的猛烈攻击下,仅一天时间,其就推进至距离坦埠不到10公里的地方,若非华野九纵全力迟滞,那华野就会有大麻烦。之后,74师开始往孟良崮收缩,期间为抢占附近的285高地,华野独立师与74师展开了激烈战斗,参与此战的独立师在战后就回忆,74师在战术上表现的相当高明。“进攻中善于以小群之迂回动作,正面以小股兵力佯动呐喊,另一小集团兵力从我军钻隙前进,如迂回部队得手,正面佯攻部队立即向我前沿发起攻击”。从这番话中就能看出,74师在组织上极为严密,并且战术水平也远超国军其他部队,而这还仅仅是一方面。“其班排干部指挥熟练,善于掌握军队,撒的开也收的拢...部队进出极为迅速....善于采用分段分梯交互前进...惯用部分火力强兵力隐蔽于山脚等处埋伏,以主力部队故意暴露退却吸引我军反击,再以埋伏火力突然杀伤我冲锋部队”。说到这里,相信很多人会有一种感觉,那就是74师不仅组织严密、战术得法,同时还极其的狡猾,这些都充分说明了其并非泛泛之辈。虽说同样是被围,但被围在孟良崮的74师,并未因自身困境丧失战力,反而打得极为凶悍,比如当时孟良崮上有个据点叫做雕窝,若是占领此地便可直接打击孟良崮核心区域,因此双方在这里展开了极其激烈的争夺战。当时华野9纵从拂晓一直打到中午,在付出极大代价后方才拿下此地,但立足尚未稳,74师的一个营便攻了过来,并且很快成功的重新占领此地。此外,孟良崮上有一处名为野猫峪的地方有泉眼,为了争夺山泉避免部队陷入无水境地,74师几乎是拼了命,不到一天的时间里,就对此处发起了不下20次的进攻,而守卫这里的是会呀9纵25师73团的一个连,打到最后,该连干部基本上全部阵亡。由此就可以想象,74师当时的进攻是如何凶悍。而从另一个方面来讲,正是因为74师如此强悍,才更能体现我军的胜利来得有多么的不容易,真的可谓是在没有任何其他外力加持的因素之下,硬碰硬拳拳到肉正面击败了74师。所以如此来之不易的胜利,确实值得广为宣传,这也是74师覆灭过程被“家喻户晓”的其中一个因素。并且,即便是74师走向了覆灭,但临了还差点给华野造成大麻烦,当时打扫战场之际,得亏陈、粟两位细心,发现俘虏以及歼灭人数与74师总人数对不上,足足少了几千人,一番搜寻之后才发现在孟良崮的一个山窝里,藏着7000余残部。虽说这7000余人未必能成什么大气候,但若是没有及时找到被其来个偷袭,那华野必然会出现伤亡,毕竟其战力摆在那里,哪怕是残兵也不能等闲视之。所以,要问为何74师的覆灭家喻户晓,总结一下就是其本身就名气在外,加上其战力极强,是我军公认的精锐,尤其是其在孟良崮的表现,更坐实了其难打之名,因此才会有不少人对如何战胜74师感兴趣,口耳相传之下,自然越来越多的人知晓。而在孟良崮覆灭之后,74师虽得以重建,但整体战力已经大不如前,只空有威名而已,最终在淮海战役中被我军再次全歼,至此,曾经威名远扬的74师彻底烟消云散。

声明:个人原创,仅供参考

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为自媒体平台“号”用户上传并发布,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

随机为您推荐
热门文章
文章排行
版权声明:本站资源均来自互联网,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,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。

Copyright © 2025 Powered by 军史谜团:国军有五大主力,为啥唯独74师的覆灭过程“家喻户晓”,一站新闻网   sitemap

回顶部